多方协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015-06-25 16:33 点击: 作者: 来源:
多方协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车 放 王文余
(2015年04月08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的基础。高校毕业生一直是就业市场的大军,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人。如何开发更多就业岗位、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努力使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每到毕业季,“最难就业年”就成为流行词,使高校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和政府等相关各方倍感压力。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因素,多方协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之所以难,既有就业岗位不够充足的问题,也有不少非经济原因。一是存在就业歧视现象。从实际情况看,不少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都遭遇过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就业歧视。基于性别、户籍、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的诸如“只限本地户口”“年龄不超过35岁”等条款,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二是一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作用不明显。近年来,虽然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停留在组织参加招聘会和签订三方协议这些事务性指导层面,工作人员也基本由行政管理人员或辅导员兼任。为了实现“就业达标率”,有的高校制造高就业率泡沫,实际上是应付、走过场,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三是就业信息传递不畅。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传递不能只是简单双向传递过程,而是包括政府、高校、学生、媒体、企业在内的多方沟通过程。实践中,有的相关方会对就业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导致信息公布出来时失实、失真,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需求不符,对高校毕业生按时就业造成消极影响。
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高校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负起各自该负的责任。一是高校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改变原有“一步到位”的择业方式,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准确定位,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勇于深入基层,找到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二是高校在教育安排上要考虑市场导向。在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上,高校应关注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教育和就业服务,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给予毕业生专业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三是用人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摒弃性别、年龄、户籍等就业歧视,营造公平的社会就业环境。四是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要大力创造就业机会,引导劳动力流向。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时要充分考虑就业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五是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统一的就业信息管理平台。各地人力资源市场应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高校毕业生打造市场化、人性化、专业化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